2022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在永平举行 - 行业新闻 - 资讯中心 - 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 - 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

联系我们

​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

  • 地址:中国云南昆明
  • Email:dujuan@ssilr.cn
  • 邮编:650228
  • 电话:(+86)871-68302970
  • 联系人:

2022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在永平举行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9日    浏览次数:394

资料转自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想看更多图片链接


图片

  11月18日,为期四天的“2022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论坛采取实地考察+主旨发言+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15日,参加论坛的专家沿南方丝绸之路博南道,到博南古道博物馆、十步梯、升庵祠遗址、丁当关、永国寺、凤鸣桥、觉路遥残关、霁虹桥、保山市隆阳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16日,在永平县城举行论坛。17日至18日,到云龙县进行延伸考察。

  本届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人文交流研究所、复旦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大理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永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永平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永平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所承办

图片

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及发言题目

  张晓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虹以《GIS技术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为题作主旨发言,并在论坛结束时对专家学者发言进行评议。

  杨伟兵: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基地副主任、《历史地理研究》编辑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伟兵主持论坛第一场学术报告,并以《滇铜云锡:南丝路与长江流域经济带的联通》为题作发言。

  王妙发: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大阪大学博士。其发言题目为:《从商时期考古发现看南方丝绸之路》。

  王建革: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其发言题目为:《运河发展与中国古代区域生态文明的特点》。

  韩昭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发言题目为:《康熙《皇舆全览图》及其谱系地图中云南地区的绘制》。  

  刘金鑫: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院长、联合国南南合作项目专家,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区域交通运输便利化网络技术专家。刘金鑫主持论坛第二场学术报告,并以《永平打造我国高原环境无人机支线物流试验区》为题作发言。

  邹诗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任。其发言题目为:《流动空间中的边地发展问题》。

  袁 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其发言题目为《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对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古韵价值的反思》。

  范丽珠: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社会人口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副主任。其发言题目为:《从人伦日用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性——云南各族群民众生活观察》。

  李 辉: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亚洲人文与自然研究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华民族寻根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任理事,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上海人类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其发言题目为:《澜沧江民族走廊与茶种南传》。

  丁 纯: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其对专家学者发言进行了评议。

  金 诚: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专家顾问、资深研究员,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原巡视员,国际区域合作专家。其发言题目为:《伊洛瓦底江与南方丝绸之路》。

  陈伟文: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高级顾问。其发言题目为:《从“博南古道”到“中老泰高铁”:促进泰傣文化的纤维》。

  张永帅: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其发言题目为《大理与近代云南区域市场“双核”型空间结构》。

  王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其发言题目为《群众地方性知识在长征中的作用初探》。

  鲍俊林: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其发言题目为《中国西南盐作文化考略》。

  孙 涛: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空间分析实验室工程师、博士。其发言题目为《中国历史地貌研究中的“复原”》。

  张继强:永平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永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其发言题目为:《南丝路上第一桥——霁虹桥》。

图片



六届“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概况

  2016年至2022年,在复旦大学定点帮扶永平县工作统一部署下,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与永平县共同举办了六届“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其中,2021年因疫情原因临时取消了论坛举办),论坛以“南方丝绸之路”枢纽地段永平县境内的“博南古道”为切入点,在全面深入考察古道的基础上,以文化高峰论坛的形式,深挖“南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沿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炼、升华和彰显“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特质,展现和弘扬云南两千多年以来形成的开放、包容、和谐的多民族文化风采,提升“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六届论坛分批邀请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30多所院校的孟建、朱荫贵、刘金华、杨伟兵、杨煜达、黄敬斌、朱海滨、姚大力、张晓虹、胡阿祥、蓝永、郭声波、韩茂莉、王社教、尹晨、陈雁、孙云龙、李昆声、赵美、陈利君、杨临宏、吴宝璋、刘金鑫、李孝聪、侯甬坚、陆韧、肖卫民、张海英、樊如森、谢如松、杨文江、王小川、胡箫白、鲍俊林、黄学超、李举惠、席平、罕燕、孙岩、王妙发王建革韩昭庆邹诗鹏袁新范丽珠李辉丁纯金诚陈伟文张永帅王大学孙涛、赵敏、黄正良等100多位专家学者,以主旨发言、专家评议、讨论、专家与媒体嘉宾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论坛。

  期间,组织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团队、研究生团队、复旦大学EMBA“云岭游学团队”,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南方丝绸之路相关活动10场次,“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讨论、及延伸考察活动、开展分论坛6场次。省内外文化名家海男、李智红、赵振王、李达伟、李开义、胡正刚、陈越、王瑞娴等文化名家先后参与了论坛活动,永平县1600多位领导干部、文化研究爱好者、企业经营者参加了论坛并聆听了发言,新华网、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云南经济日报、大理电视台、大理日报等50多家媒体对论坛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在论坛的推动下,南方丝绸之路逐渐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专家学者,研究探索“南方丝绸之路”的学术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逐渐明晰并深入人心。

图片

论坛学术成果转化成为了永平历史文化的底色

  六届“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让论坛本身成为了高校与基层文化单位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高端的学术平台与基层文化活动相结合,产生的综合促动力得到学界的好评,论坛本身也成为了在永平县开展的一个品牌活动。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大理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单位先后加入到论坛主承办工作中,论坛理论覆盖面不断增大,涉及领域更加丰富,“南方丝绸之路”文化品牌逐步树立,影响更加深远,成果越来越丰富。一是“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被永平县固定为每届博南文化节的开幕活动,博南文化节文艺晚会的主题和内容编排都围绕挖掘、展示“南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进行,其中每届博南文化节“徒步比赛”活动的路线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翻越博南山的博南古道,博南文化节美食品鉴会围绕打造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马帮菜“永平黄焖鸡”品牌进行;二是永平县成立了“云南省永平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协会”和“永平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所”,“永平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所”核定事业编制3人,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成为目前云南省唯一专门从事“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官方机构;三是永平县启动了南方丝绸之路数据库建设工程,将传统的田野考古方法与现代科技测绘手段相结合,对南方丝绸之路进行立体多层位的考察,实质性推进南方丝绸之路的深层次研究,为文旅产品的创新创造和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截至2022年底,永平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所完成博南古道楚雄州大姚县,大理州祥云县、巍山县、弥渡县、大理市、漾濞县、永平县以及保山市部分路段的数据收集和调查研究工作,为研究南方丝绸之路积累了大量数据;四是先后编辑出版了《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论文集(2016至2017)》《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论文集(2018至2020)》,共收集整理论文60余篇、30余万字;聘请论坛主旨发言专家搜集整理有关博南古道金石碑碣榜等拓片300余件,并以文史资料的形式集结出版;云南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海男的《众神穿越的博南古道》、地方历史文化学者张继强的《发现云南——博南古道》、当地作家李光乾的《心在博南山水间》、历史爱好者周显龙的《云南旧事》、杨泽彪追溯契丹族在云南迁徙史的《他乡没有问候》、博南古道画册《回望博南道》等一大批个人专著公开出版发行;五是重庆市沙坪坝区文联主席团成员、新都区杨升庵文化研究中心等团队深入永平调研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研究50余场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10多所高校研学团队到永平开展博南古道考察活动100余场次,国内外100多位写作、绘画、摄影方面的文艺家到永平开展有关博南古道的考察、采风、写生、摄影活动,相关作品陆续在各级媒体刊播。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展,永平县对外宣传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图片

论坛学术成果转化成为了地方建设的亮色

  在论坛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永平县围绕“千古博南,味道永平”的文化名片,实施了一批文化工程。一是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指导下,永平县第一个博物馆,同时也是第一个南方丝绸之路主题馆博南古道博物馆于2018年9月17日正式开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参与了博南古道博物馆规划建设、文物征集和布展等各个环节工作。博物馆分为“博南古道汉时通”“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身影”“失落的南方丝绸之路——国家艺术基金收藏项目摄影展”三个展室。“博南古道汉时通展馆”以实物和文字的形式,展现南方丝绸之路悠久的历史,理清了从“蜀·身毒道”到滇缅公路的演变过程;“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身影”展馆展出了徐霞客、埃德加·斯诺、马可波罗等这些大旅行家以及“初唐四杰”骆宾王、“元诗四大家”揭溪斯、明朝礼部尚书童轩等走博南古道时的一些遗迹与踏痕;“失落的南方丝绸之路——国家艺术基金收藏项目摄影展”用200张图片,呈现从四川出发到到云南至缅甸、印度的每个节点的历史信息、民族风情及现状。二是依据高峰论坛提供的历史文化线索和元素,永平县完成了一批县城文化工程,提升了城市品味,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城市主题雕塑“南方丝路——博南古道”“中国核桃之乡——永平县”“滇缅公路”“中国黄焖鸡之乡——永平县”,曲硐历史文化街区、民族文化广场、博南书院等工程建成,增加了城市文化厚度,点亮了城市名片;三是在永平银江河滨河湿地修复工程建设中,按照古道的实际走向,置入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在永平境内著名的十八个节点,其中1比1比例恢复性建设世界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觉路遥残关、博南山碑等四个景观,意象性建设黄连铺、梅花铺、北斗铺、凤鸣桥等14个节点,打造一本公园里的南丝路图画书。四是启动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与永平县的共建工程——云南省南方丝绸之路方志馆博南古道分馆建设。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承担分馆陈展大纲的编制工作。11月份,研究所所长张晓虹带领研究所11名专家学者,到永平县再一次深入考察博南古道,并召开云南省方志馆博南古道分馆建设展陈大纲编制座谈会,与工作专班人员一起交流座谈,就编制好展陈大纲进行工作对接。

图片

论坛学术成果转化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彩色

  随着“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的持续举办,通过媒体宣传、出版物推送、工程彰显,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博南山相关的历史文化深入人心,在各领域、各行业都出现了一些以“博南”“丝路”命名的品牌和产品,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博南古道”“博南山”“丝路飞花”“博南爷号”等茶叶企业相继呈现,拉动了永平县茶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博南山”系列茶叶产品成为了大理州五大名品之一,并成功申报了绿色食品;古道元梅、离天空最近的茶园、梦里原乡十字口、曲硐古村在古道文化的装扮下,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和AAA级景区,使一二三产业长短板得到互补,产业链得到融合,提高了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打下了扎实基础;“博南之巅”“博南人家”“古道拾光”“博南庄园”“博南郡城”“博南印象”等企业充分利用“博南”“古道”品牌的流量和影响力,发展电子商务、饮食住宿、房地产等行业,丰富了永平县的经营业态,成为永平县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图片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联合永平县文联、永平县社科联及时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紧紧围绕报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容,于11月14日至18日召开了第六届“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以论坛的形式传导会议精神,并按照“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示,以论坛为抓手,积极筹划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